在較老一代的版本控制系統裡,checkout是獲取檔案的標準操作。你將獲得一組特定保 存狀態的檔案。
在Git和其他分散式版本控制系統裡,克隆是標準的操作。通過創建整個倉庫的克隆來 獲得檔案。或者說,你實際上把整個中心伺服器做了個鏡像。凡是主倉庫上能做的事, 你都能做。
我可以忍受製作tar包或利用rsync來作備份和基本同步。但我有時在我筆記本上編輯, 其他時間在台式機上,而且這倆之間也許並不交互。
在一個機器上初始化一個Git倉庫並提交你的檔案。然後轉到另一台機器上:
$ git clone other.computer:/path/to/files
以創建這些檔案和Git倉庫的第二個拷貝。從現在開始,
$ git commit -a $ git pull other.computer:/path/to/files HEAD
將把另一台機器上特定狀態的檔案“拉”到你正工作的機器上。如果你最近對同一個文 件做了有衝突的修改,Git將通知你,而你也應該在解決衝突之後再次提交。
為你的檔案初始化Git倉庫:
$ git init $ git add . $ git commit -m "Initial commit"
在中心伺服器,在某個目錄初始化一個“裸倉庫”:
$ mkdir proj.git $ cd proj.git $ git init --bare $ touch proj.git/git-daemon-export-ok
如需要的話,啟動Git守護進程:
$ git daemon --detach # 它也許已經在運行了
對一些Git伺服服務,按照其指導來初始化空Git倉庫。一般是在網頁上填一個表單。
把你的項目“推”到中心伺服器: $ git push central.server/path/to/proj.git HEAD
撿出源碼,可以鍵入:
$ git clone central.server/path/to/proj.git
做了改動之後,開發保存變更到本地:
$ git commit -a
更新到最近版本:
$ git pull
所有衝突應被處理,然後提交:
$ git commit -a
把本地改動撿入到中心倉庫:
$ git push
如果主伺服器由於其他開發的活動,有了新的變更,這個撿入會失敗,該開發應該把最 新版本拿下來,解決合併衝突,然後重試。
為使用上面pull和push命令,開發必須有SSH訪問權限。不過,通過鍵入以下命令,任何 人都可以看到源碼:
$ git clone git://central.server/path/to/proj.git
本地git協議和HTTP類似:並無安全驗證,因此任何人都能拿到項目。因此,預設情況 git協議禁止推操作。
閉源項目不要執行touch命令,並確保你從未創建`git-daemon-export-ok`檔案。資源庫 不再可以通過git協議獲取;只有那些有SSH訪問權限的人才能看到。如果你所有的資源 庫都是封閉的,那也沒必要運行運行git守護了,因為所有溝通都走SSH。
之所以叫裸倉庫是因為其沒有工作目錄;它只包含正常情況下隱藏在`.git`子目錄下 的檔案。換句話說,它維護項目歷史,而且從不保存任何給定版本的快照。
裸倉庫扮演的角色和中心版本控制系統中中心伺服器的角色類似:你項目的中心。開 發從其中克隆項目,撿入新近改動。典型地裸倉庫存在一個伺服器上,該伺服器除了 分散數據外並不做啥。開發活動發生在克隆上,因此中心倉庫沒有工作目錄也行。
很多Git命令在裸倉庫上失敗,除非指定倉庫路徑到環境變數`GIT_DIR`,或者指定 `--bare`選項。
為什麼我們介紹了push命令,而不是依賴熟悉的pull命令?首先,在裸倉庫上pull會 失敗:除非你必須“fetch”,一個之後我們要討論的命令。但即使我們在中心伺服器上 保持一個正常的倉庫,拽些東西進去仍然很繁瑣。我們不得不登陸伺服器先,給pull 命令我們要拽自機器的網絡地址。防火牆會阻礙,並且首先如果我們沒有到伺服器的 shell訪問怎麼辦呢?
然而,除了這個案例,我們反對推進倉庫,因為當目標有工作目錄時,困惑隨之而來。
簡短截說,學習Git的時候,只在目標是裸倉庫的時候push,否則用pull的方式。
項目走歪了嗎?或者認為你可以做得更好?那麼在伺服器上:
$ git clone git://main.server/path/to/files
之後告訴每個相關的人你伺服器上項目的分支。
在之後的時間,你可以合併來自原先項目的改變,使用命令:
$ git pull
會有很多散佈在各處,禁止篡改的冗餘存檔嗎? 如果你的項目有很多開發,那乾脆啥也 別做了。你的每份代碼克隆是一個有效備份。不僅當前狀態,還包括你項目整個歷史。 感謝哈希加密算法,如果任何人的克隆被損壞,只要他們與其他的交互,這個克隆就會 被修好。
如果你的項目並不是那麼流行,那就找儘可能多的伺服來放克隆吧。
真正的偏執狂應該總是把HEAD最近20位元組的SHA1哈希值寫到安全的地方。應該保證安全, 而不是把它藏起來。比如,把它發佈到報紙上就不錯,因為對攻擊者而言,更改每份報 紙是很難的。
比如你想並行開發多個功能。那麼提交你的項目並運行:
$ git clone . /some/new/directory
Git使用硬連結和檔案共享來儘可能安全地創建克隆,因此它一眨眼就完成了,因此你現 在可以並行操作兩個沒有相互依賴的功能。例如,你可以編輯一個克隆,同時編譯另一 個。感謝 hardlinking, 本地克隆比簡單 備份省時省地。
現在你可以同時工作在兩個彼此獨立的特性上。比如,你可以在編譯一個克隆的時候編 輯另一個克隆。任何時候,你都可以從其它克隆提交並拖拽變更。
$ git pull /the/other/clone HEAD
你正做一個使用其他版本控制系統的項目, 而你非常思念Git? 那麼在你的工作目錄初 始化一個Git倉庫:
$ git init $ git add . $ git commit -m "Initial commit"
然後克隆它:
$ git clone . /some/new/directory
並在這個目錄工作,按你所想在使用Git。過一會,一旦你想和其他每個人同步,在這種 情況下,轉到原來的目錄,用其他的版本控制工具同步,並鍵入:
$ git add . $ git commit -m "Sync with everyone else"
現在轉到新目錄運行:
$ git commit -a -m "Description of my changes" $ git pull
把你的變更提交給他人的過程依賴于其他版本控制系統。這個新目錄包含你的改動的文 件。需要運行其他版本控制系統的命令來上載這些變更到中心倉庫。
Subversion, 或許是最好的中心式版本控制系統,為無數項目所用。 git svn 命令為 Subversion倉庫自動化了上面的操作,並且也可以用作 導出Git項目到Subversion倉庫 的替代。
Mercurial是一個類似的的版本控制系統,几乎可以和Git一起無縫工作。使用 `hg-git`插件,一個Mercurial用戶可以無損地往Git倉庫推送,從Git倉庫拖拽。
使用Git獲得`hg-git`插件:
$ git clone git://github.com/schacon/hg-git.git
或使用Mercurial:
$ hg clone http://bitbucket.org/durin42/hg-git/
不好意思,我沒注意Git有類似的插件。因此, 我主張使用Git而不是Mercurial作為主資 源庫,即使你偏愛Mercurial。使用Mercurial項目,通常一個自願者維護一個平行的 Git項目以適應Git用戶,然而感謝`hg-git`插件,一個Git項目自動地適應Mercurial用 戶。
儘管該插件可以把一個Mercurial倉庫轉成一個Git倉庫,通過推到一個空的倉庫, 這個差事交給`hg-fast-export.sh`腳本還是更容易些。來自:
$ git clone git://repo.or.cz/fast-export.git
要轉化,只需在一個空目錄運行:
$ git init $ hg-fast-export.sh -r /hg/repo
注意該腳本應加入你的`$PATH`。
我們簡略提一下Bazaar,它畢竟是緊跟Git和Mercurial之後最流行的自由分散式版本控 制系統。
Bazaar有後來者的優勢,它相對年輕些;它的設計者可以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,並且躲 過去翻歷史上犯過的錯誤。另外,它的開發人員對可移植性以及和與其它版本控制系統 的互操作性也考慮周全。
一個`bzr-git`插件讓Bazaar用戶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工作在Git倉庫。`tailor`程序轉 換Bazaar倉庫到Git倉庫,並且可以遞增的方式做,要知道`bzr-fast-export`只是 在一次性轉換性情況下工作良好。
我起先選擇Git是因為我聽說它能管理不可想象地不可管理的Linux內核源碼。我從來沒 覺得有離開的必要。Git已經服侍的很好了,並且我也沒有被其瑕疵所困擾。因為我主要 使用Linux,其他平台上的問題與我無關。
還有,我偏愛C程序和bash腳本,以及諸如Python的可執行可腳本:較少依賴,並且我也 沉迷于快速的執行時間。
我考慮過Git才能如何提高,甚至自己寫類似的工具,但只作為研究練練手。即使完成這 個項目,我也無論如何會繼續使用Git,因為使用一個古裡古怪的系統所獲甚微。
自然地,你的需求和期望可能不同,並且你可能使用另一個系統會好些。儘管如此,使 用Git你都錯不太遠。